舌尖上的千年滋味——諾鄧火腿制作技藝
原標題:舌尖上的千年滋味——諾鄧火腿制作技藝
云龍位于大理州西部,因境內產鹽、多有鹽井,在漢武帝元封二年(前109年)就已設治建縣,史稱“比蘇縣”。 “諾鄧井”是云龍八大鹽井之一,是“中國歷史文化名村”和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諾鄧火腿,是指以諾鄧村為代表,包括八大鹽井所在的各白族古村,用本地自然放養(yǎng)的山豬為原料,以傳統(tǒng)工藝制作、用自產的井鹽來加工的火腿。其中以諾鄧村生產的火腿最為出名,故名“諾鄧火腿”。在大理國時期,諾鄧火腿就已成為進貢給皇室的貢品。明代,由于云龍井鹽貿易的興盛,諾鄧火腿也隨之成為名特產品。到了清代,諾鄧火腿已然成為鹽商到云龍除食鹽以外另一大宗購買的產品,一時聲名遠播,譽滿滇西。
云龍有廣袤的山林草場。新生仔豬都在野外放養(yǎng),以野生植物為主要食料,育成“架子豬”后再圈養(yǎng)育肥,一年以上時間才能宰殺。因而,諾鄧火腿有了最好的肉源保證。加工諾鄧火腿要在農歷冬月、臘月,稱為“正冬腿”。諾鄧火腿制作技藝主要包括選料、修割定形、晾干除水、排血、灑酒除菌、拍壓上鹽、腌制、上鹽泥、發(fā)酵、風干等程序。云龍鹽井地區(qū)都屬于高海拔的小盆地氣候,冬無嚴寒、夏無酷暑,冬春干旱、夏季潮濕,非常適合肉制品的腌制加工。腌制諾鄧火腿全部使用本地鹽井生產的井鹽,鹽中含有鉀、鎂以及其他微量元素,增加了火腿的色、香。腌制過程中,最大的特點是用鹽泥混合灶灰包裹整只火腿,有保鮮、促進發(fā)酵和防蟲的作用,并能生成有益的菌群來參與完成火腿自身的熟化過程。如同陳年老窖都有特殊的小區(qū)氣候一樣,在那些千百年來專事腌制諾鄧火腿的傳統(tǒng)的村寨,那些常年懸掛火腿的晾房,已形成了一個個適應火腿自然發(fā)酵的生態(tài)環(huán)境。多數兩年以上的陳腿,外表遍布綠色霉斑,當地老百姓稱作“掛綠衣”。但并非所有的火腿都會掛綠衣,如果腌制火候不到位,或晾房溫濕度不合適,火腿是長不了霉的。只有掛了綠衣的火腿,滋味才越來越好。這樣制作出來的火腿皮呈琥珀色,肥肉呈乳白色,瘦肉呈桃紅色和鮮紅色。香味濃郁、肉質滋嫩,咸度適宜,堪稱色香味俱佳。三年以上的臘火腿,切開就滿屋生香,可以直接生吃,是當地的一道獨特美食。諾鄧火腿與其他火腿相比最大的特點是,鮮香而不咸,肥嫩而不膩。
過去,諾鄧火腿多是家庭自產自銷,數量有限,形不成產業(yè)鏈。2012年,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在央視熱播,其中介紹諾鄧火腿的部分引發(fā)了廣泛關注,使產自深山的諾鄧火腿一夜成名。隨后,由于利益驅使,市場出現假冒諾鄧火腿混雜,給諾鄧火腿的發(fā)展帶來極大隱患。
諾鄧火腿是白族傳統(tǒng)食品制作技藝的代表,是西南地區(qū)少數民族優(yōu)秀飲食文化中的一部分,保護并傳承諾鄧火腿的傳統(tǒng)制作技藝,是白族非遺保護中的重要內容。云龍縣委、縣政府高度重視,制定了相關保護條例,并積極謀求將非遺保護與產業(yè)發(fā)展相結合,使諾鄧火腿的制作技藝得到有效保護,為地方經濟文化發(fā)展做出應有的貢獻。(李雪萍)
- 旅游“三大活動”吹響南岳全域旅游集結號2016-10-30 11:10:48
- 旅游“三大活動”吹響南岳全域旅游集結號2016-10-30 11:10:48
- 2016大圍山登山季總決賽本10月29日“決戰(zhàn)”2016-10-30 11:10:17
- 婁底重金征集旅游宣傳口號 至10月25日已收到21576條2016-10-30 11:10:38
- 亞洲文化旅游投資峰會10月29日將在長沙舉行2016-10-30 11:10:45
- 張家界大峽谷風景區(qū)感恩環(huán)衛(wèi)工 免費游覽玻璃橋2016-10-30 11:10:24
- 與歌詩達同行 穿越藍天碧海赴一場不限量的“海購”2016-10-30 11:10:10
- 微電影《你這老頭》數字時代的代際溝通之困何以破解02-01
- 耗資3億,換不回胡歌、劉亦菲02-01
- 女演員楊斯寫真秋意濃 波西米亞長裙優(yōu)雅浪漫02-01
- 記錄時代 描摹生活——訪中國電影家協會第十一屆主席陳道明0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