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成人8x人网站视频在线观看_在线偷着国产精选视频_青青青国产免费七次郎在线视频_中文字幕久精品免费视频

固原祆教與寧夏美術考古(圖文)

作者:
發(fā)布時間:2016-08-26 20:41:07
來源: 東方早報藝術評論
寧夏固原博物館藏李賢墓出土金戒指寧夏固原博物館藏李賢墓出土金戒指寧夏固原博物館藏史訶耽墓出土寶石印章寧夏固原博物館藏史訶耽墓出土寶石印章寧夏固原博物館藏動物紋圓形金飾寧夏固原博物館藏動物紋圓形金飾
寧夏固原北周李賢墓文官壁畫(左圖)寧夏固原北周李賢墓武將壁畫(右圖)寧夏固原北周李賢墓文官壁畫(左圖)寧夏固原北周李賢墓武將壁畫(右圖)

  祆教在中國中古時期是一個比較有影響的宗教,也是一個比較古老的宗教。對中國中古時期的文化和藝術的走向起到了很大的影響。祆教由粟特人帶進中國,考古發(fā)掘在中國境內發(fā)現了很多可以確定是粟特人的遺址和墓葬。其中在寧夏固原地區(qū)發(fā)現的不少,其中九龍山隋墓的主人更有可能是祆教祭司。

  陳偉

  祆教在中國中古時期是一個比較有影響的宗教,也是一個比較古老的宗教。對中國中古時期的文化和藝術的走向起到了很大的影響。作為一個宗教,祆教已經不存在了,但并不是看不出它的蛛絲馬跡,比如在中國北方的一些地區(qū)逢年過節(jié)都有社火,要擺一些火攤,要撩火什么的。在山西民間也還有一些習俗與祆教有關系。

  從北朝到隋唐時期,祆教與佛教、摩尼教對中國的文化和藝術起到了很大影響。

  粟特人與祆教

  祆教不是中國本身的,是外來的。最早產生于現在的伊朗地區(qū),年代大概是在公元前6世紀。現在,也有人研究后認為,可能產生年代更早,或許是公元前4000年左右。祆教的創(chuàng)始人是瑣羅亞斯德,所以后人也有叫它瑣羅亞斯德教。在古代,伊朗高原和整個中亞地區(qū)流行。經典著作是《阿維斯塔經》,其中記載著祆教崇拜的天神所說的語錄和對一些事務的觀點。祆教最主要的觀點是,善惡二元論。在古代伊朗的阿契美尼德王朝、帕提亞王朝和薩珊王朝,都是國教。主要崇拜的神是阿胡拉·馬自達,主要崇拜的事物是光明,所以后來傳到中國之后也被人叫拜火教,有專門的神廟和祭司來主持儀式。因為拜火,所以有人稱為火祆教或者拜火教。

  祆教傳到中亞的時間比較早。中亞的粟特人長期活躍在絲綢之路上,在進入中國以后,在敦煌、武威逐漸形成了聚落,奉行祆教。

  進入中國的祆教,與伊朗本土的祆教是有區(qū)別的。有研究者說過,中國的祆教“有祆無教”,就是說雖然宗教進入中國了,但是宗教經典沒有進來,中國的祆教徒一直沒有中文的《阿維塔經》,雖然史書上記載有祆詞,但是也沒有發(fā)現祆詞的祆詞實物。

  如何認定祆教?主要通過民俗與禮俗。在生活風俗和喪葬習慣上,祆教的因素能被辨識出來。任何一種宗教都是由人創(chuàng)立的,其傳播與發(fā)展也是離不開人的,如前所述祆教是從中亞地區(qū)的粟特人傳入中國的。歷史上,我們把入華的粟特人稱為“昭武九姓”。

  粟特人在進入中國之前,居住在中亞的阿姆河與錫爾河一帶。他的活動范圍,按照今天的劃分,主要就是在烏茲別克斯坦,包括塔吉克斯坦和吉爾吉斯斯坦一部分。在這個地區(qū),由于阿姆河與錫爾河的河水非常豐足,所以農耕非常發(fā)達,也就興起了很多小國,但是他們自己沒有形成統(tǒng)一的政權,先后被波斯的阿契美尼德王朝、亞歷山大帝國、塞琉古帝國等先后統(tǒng)治。粟特人自己僅僅建立了邦國,剛才提到的“昭武九姓”就是其中9個比較主要的小邦國,包括康國、安國、史國、石國、曹國、米國、何國等9個。

  粟特這個民族的形成歷經了波斯和亞歷山大帝國的政權統(tǒng)治,所以粟特文化就被滲入了波斯文化和羅馬文化因素。而且,粟特地區(qū)屬于幾條河的河谷地帶,其東西交通非常發(fā)達,是一個交通樞紐,所以粟特人具備了從事商品轉運的有利條件,有人說粟特人“處于文明的十字路口”,因此形成了商業(yè)文明的特征。北大歷史系的羅新江教授曾說過,幾乎沒有粟特人不賣的東西,包括人口販賣。正因為粟特人有發(fā)達的商業(yè)活動,才伴生了文化傳播的活動。

  更有趣的是,無論是哪個政權統(tǒng)治粟特地區(qū),統(tǒng)治國家的宗教就會在粟特地區(qū)流行起來,包括祆教、摩尼教、佛教和景教等都很流行,而且是并存的。這也就造就了粟特美術的多樣性。

  但是,從粟特人本身來說,一直是以祆教為主要信奉宗教。祆教美術因此也是粟特美術品的主要組成。研究中國中古時期的美術,從魏晉南北朝一直到隋唐,甚至到北宋,祆教都是一個繞不開的因素。

  從上世紀五六十年代以來,在中亞地區(qū)的考古活動增多。特別是蘇聯的學者在烏茲別克斯坦和塔吉克斯坦的建筑遺跡中發(fā)現了一大批壁畫,開啟了國際學術界對粟特美術的重新認識。

  到了21世紀,中外研究者在絲綢之路的東段,即河西走廊以東包括河西走廊,又發(fā)現了一大批有粟特屬性的文物,包括木版畫、白畫、石窟壁畫和石棺床等。

  雖然過去的史書對粟特與祆教的記載很多,但是由于祆教文化具體的內容和粟特民族的特點我們看到的實物非常少,通過這幾十年的發(fā)掘,國內的學者認識到在絲綢之路東段存在著粟特美術,與中亞的粟特美術的基本部分是一樣的,在東傳過程中還不斷融合了文化特征,形成了新的樣式。

寧夏固原博物館藏李賢墓鎮(zhèn)墓武士俑寧夏固原博物館藏李賢墓鎮(zhèn)墓武士俑

  拜火教徒的墓葬

  通過考古發(fā)掘,在中國境內也發(fā)現了很多可以確定是粟特人的遺址和墓葬。粟特人的葬俗在東傳過程中發(fā)生了很大的變化。祆教最早在古伊朗的時候,認為人的遺體是不凈的,要通過犬舐以后再天葬,之后再把骨殖收集起來埋掉。到了中亞地區(qū),跟當地的葬俗結合,又興盛火葬,現在在中亞地區(qū)發(fā)現很多納骨甕,典型的納骨甕上繪有一個火盆,兩邊各有一個祭祀者,這一美術圖像是典型的拜火教場景。

  祆教藝術,過去在中國很少發(fā)現,這幾年發(fā)現了一大批墓葬。這些墓葬除了墓志明白無誤地說明了墓主人的粟特人身份,主要是通過墓葬里的壁畫和石刻等圖像向我們表明粟特人的生活場景。

  比較著名的有在西安發(fā)現的安伽墓。安伽墓是在西安市北郊未央區(qū)大明宮鄉(xiāng)發(fā)現的,為一長斜坡墓道的墓,有5個天井、5個過洞。這個墓葬屬于比較大型的,出土了一合墓志以及一座圍屏石榻,石榻周圍雕刻了精細繁復的圖案,其中有拜火教祭祀的場景。

  西安還有康業(yè)墓,位于西安北二環(huán)地區(qū)?禈I(yè)墓也比較大,但是前面的墓道被破壞了,有多長不清楚。也是土洞墓,由墓道、甬道和墓室三部分組成,與安伽墓一樣也有墓志和圍屏石榻。在墓志里表明了其粟特人的身份。還發(fā)現了骨架一具,嘴里含有古羅馬金幣。圍屏上的內容非常豐富。

  西安的史君墓是配合西安基本建設發(fā)現的,也有5個天井和5個過洞,墓室也比較大,有石堂。在其石堂的四周都有石刻。但是史君墓被盜過,骨架已經散亂了。

  在甘肅天水發(fā)現的一座磚室墓里,也出土了一座石棺床。

  山西太原發(fā)現的虞弘墓很有名,其中出土物的圖像里面表現的內容非常豐富,祆教特色很濃厚,有很多與祆教的經典故事有關系。以上是中國發(fā)現的比較著名的幾座粟特人的墓。

  我長期在寧夏從事考古工作,尤其是在寧夏的固原地區(qū)。接下來要說說固原發(fā)現的幾座粟特人的墓。

  固原地區(qū)處于寧夏南部山區(qū)地區(qū),在上世紀90年代以前,是全國最貧困的地區(qū)之一。之前所謂“三西”,包括寧夏西海固、甘肅定西和河西(編者注:“三西”地區(qū)于1982年作為全國第一個區(qū)域性扶貧開發(fā)實驗地)。

  我剛剛大學畢業(yè)參加發(fā)掘的時候,那里真的很窮,我在那邊做考古發(fā)掘真見過他們有一家四五口人只有一條棉褲,誰出門誰穿,有客人來了只有一個人下地接待,其他人在炕上。但是這個地區(qū),在古代的文化卻非常發(fā)達。從舊石器到明清,固原一直是軍事重地,也是文化重地。特別是在北朝隋唐時期,它是絲綢之路北道東段的一個主要地點。在固原,從上世紀80年代以后,考古發(fā)現的具有外來因素的文物特別多,出土地點主要是在清水河流域和六盤山腳下。

  一般古代文化發(fā)達的地區(qū),都是依山傍水,水源對古代人的居住地特別重要,那時候還沒有掌握打井技術,如果離開了水源就沒法生活,F在我們總結了一個規(guī)律,去野外調查的話,要沿著古代的河流和水源地去。我們調查新石器時代的遺址時,一般就是在古代河谷的二級臺地或者三級臺地上找,因為水有漲落,一級臺地會被淹掉,二級和三級臺地既安全取水又方便,而且一般是在河的北岸或西岸建居住地,為了照到陽光。

  固原地區(qū)發(fā)現的古代文化遺存占整個寧夏發(fā)現的百分之九十以上,所以,近些年來,我們的工作主要也是在固原地區(qū)。固原的外來文化因素比較濃厚的時期就是北朝和隋唐,從北魏歷北周到隋唐各個朝代的墓葬都有發(fā)現。這些遺存主要分布在南郊,從南塬到九龍山一帶。

  這里有一些很重要的墓葬,比如北周李賢墓,史氏家族墓,田弘墓、宇文猛墓等都出土了大量帶有西方色彩的文物。

  北周李賢墓是我大學畢業(yè)之后參加的第一次正式的考古發(fā)掘,發(fā)掘時還沒意識到其重要性。發(fā)掘時,發(fā)現墓門到甬道全都填實了,是個土洞墓,再一觀察,發(fā)現它塌了,只能采取大揭頂的方式發(fā)掘,揭頂以后第一個重大的發(fā)現就是壁畫。在此之前,固原根本沒發(fā)現過壁畫,這一北周墓壁畫是寧夏第一次發(fā)現壁畫。說句笑話,做考古有時候會得心臟病,因為你挖下去會發(fā)現什么完全是未知的,如很多漢墓挖下去之后什么都沒有,特別是磚石墓,幾乎是從埋葬下去那一天開始就不斷被盜。而像北周李賢墓則不斷地給你興奮,不斷地給你刺激,幾乎要讓你睡不著覺。

  我們在發(fā)現壁畫以后,還在猜想是不是單幅、兩幅或三幅,隨著清理的過程,才發(fā)現整個墓室周圍全是壁畫,后來決定從兩頭墓室和墓門兩頭同時清理。我當時是個剛畢業(yè)的學生,在從墓門清理的時候發(fā)現了陶俑,當時幾乎可以說是要發(fā)狂了,第一次見到這么多陶俑,顏色又非常鮮艷。從甬道到墓室,李賢墓一共有40多幅壁畫,但是由于早期的壁畫技術問題,所以很多都漫漶不清,大概能夠辨認的有23幅,其中包括幾個種類:侍女圖、武士圖、文官圖等。其中武士圖能看到典型的胡人形象,眼窩比較深,鼻梁比較高,北朝隋唐時期的墓葬中的這種胡人形象,不僅在固原發(fā)現,在西安、洛陽、太原等地都發(fā)現了這樣的形象,說明當時進入中原的胡人特別多。我個人認為中國古代繪畫技法在隋唐是一個重要的時期,從壁畫上看就確實和早期的有區(qū)別,比如與長沙馬王堆的帛畫就顯然不一樣。

  李賢墓出土了大概286件陶俑,這些陶俑比較小,最高的才十幾厘米高。陶俑中還包括鎮(zhèn)墓獸,帶有西域色彩,上面還有人工繪制的一層彩繪,因為保存原因,現在已經不復發(fā)掘出土時的狀況,顏色掉了很多。

  另有一件鎮(zhèn)墓武士,肚子特別鼓,剛出土的時候我們以為是燒制的時候燒壞了。實際上,又出土的鎮(zhèn)墓武士都是這樣的肚子。原來,文獻中有記載粟特人非常健壯,在古代表現健壯就是能吃肉,能吃肉就會大腹便便,所以這樣的造型是有意而為之。

  李賢墓出土的胡人俑,深目高鼻,線條又帶有明顯的北周特征。但是剛出土的時候,有些人對陶俑究竟是男是女有疑問,其嘴唇描得很紅,可見其藝術表現是很夸張的。一般都說中國古代的藝術表達是很含蓄的,但是我們發(fā)掘中發(fā)現的這些卻不是這樣,因為這其中就是糅進了很多外來的因素,比如色彩鮮艷等都是中原文化不太倡導的東西。

  李賢墓出土的胡瓶十分有名,我們稱之為鎏金銀壺。這件鎏金銀壺出土之后,有人認為是屬于波斯薩珊文化的,后來隨著進一步研究,認識到其具有希臘巴特克里亞文化的風格,這件文物現在已經被視為國寶了。觀察其細部,能在壺把頂端發(fā)現一西方人的頭像,一共有三組圖像,表現的是希臘古代神話的內容,畫面上是女神與青年男子在對話。

  李賢墓還出土了一件玻璃碗。這件玻璃碗與伊朗出土的非常相似,應該是來自伊朗,但其制作工藝比伊朗發(fā)現的還要高。

  另有出土環(huán)首刀,也屬典型的西亞器物,它的佩戴方式和使用方式與中國的佩刀不一樣。它在刀鞘一側有上下兩個環(huán),先固定住刀帶,然后再把兩根刀帶掛在腰帶上。這是典型的中亞地區(qū)的樣式。

  李賢墓出土的一枚戒指,其背后也有很多故事。這是我們基本上清理完畢時候發(fā)現的,當天收工前一位民工清掃時候發(fā)現了它。據一些專門研究中亞和古希臘、古羅馬的學者說,金戒指中間鑲一青金石,青金石上雕一裸體人物手持弧形花環(huán)。這與美國富蘭克林博物館收藏的一件薩珊銀盤中間的圖案非常相似,可能是同一母題。這枚青金石戒指應該是出于薩珊,現在也被視為我國國寶。

  李賢墓的主人李賢是北周當時的一位重臣,曾任北周使持節(jié)、柱國大將軍、大都督、原州刺史之職,進爵“河西桓公”。因其地位顯赫,戰(zhàn)功卓著,因此在《北史》、《周書》、《隋書》中均有傳記。而且,北周武帝小時候曾寄養(yǎng)李賢家中6年,武帝繼位之后也就經常造訪原州(固原)來探望他。李賢墓中出土了大量中亞、西亞、古羅馬和古希臘的東西,是他個人愛好域外的東西,還是他本人的血脈中有域外的血統(tǒng)?事實上,我們發(fā)掘的大量粟特人的墓中,也沒發(fā)現這么多、這么珍貴的來自異域的東西。

  李賢墓以外比較重要的是史氏墓地的發(fā)掘。史氏墓地一共發(fā)掘了7座墓葬,都有墓志,而且墓主人之間互相都有血緣關系。

  其中史射勿墓的封土堆還保存在當代,高大約有12米,是一座非常宏偉的墓。史射勿的墓志上的字也刻得非常好。

  粟特人特別喜歡金銀器,我們覺得一是金銀器比較貴重,二是比較小易于攜帶,所以國內發(fā)現的粟特人墓葬中,金戒指、金銀幣、金冠飾、金下頜托和金帶扣等都比較多。在史道德墓中即出土了一組金覆面。我國發(fā)現的覆面也非常多,早到春秋戰(zhàn)國時期荊襄地區(qū)的墓葬都有發(fā)現,但荊襄地區(qū)發(fā)現的覆面以絲織物為主,在滿城漢墓發(fā)現的覆面則是與金縷玉衣結合在一起的。而在史道德墓發(fā)現的這組金覆面則帶有濃重的祆教色彩,額頭上有日月等。這組金覆面出土的時候整個都散落了,是我們后來復原出來的,曾赴日本展覽過。史道德墓還出土了動物紋的圓形金飾,周邊是聯珠紋。聯珠紋在中國發(fā)現很多,但是這種紋飾本身即有中國本土的特點,也有外來文化的因素,到了北周隋唐時期,聯珠紋大量地與外來的文化藝術結合在一起,所以我們認為聯珠紋本身就是一種外來文化因素的符號。

  史氏家族墓中另一座史訶耽墓中,發(fā)現了一枚寶石印章,印面刻著一頭臥獅,還刻著古代波斯的帕拉維文,銘文的意思是“世界寬容”。據說在伊朗發(fā)現了很多這樣的文物。

  在固原地區(qū)還發(fā)現了大量的古代波斯銀幣,F在全國一共發(fā)現400多枚羅馬金幣,其中有近40枚是在固原發(fā)現的,而銀幣在固原發(fā)現了100多枚,F在國內發(fā)現的金銀幣,可以分兩種,一種是羅馬原創(chuàng)原產的,另一種是中亞地區(qū)仿的羅馬金銀幣。實際上金幣在流傳的過程中,已經不作為貨幣來使用了,而是作為裝飾品或是一種身份的象征。到后期,墓葬中發(fā)現金幣被含在嘴里。這種葬俗與中國古代的口含錢還不同,這種含著金幣的習俗就是從中亞過來的。發(fā)掘出土的金幣中,能發(fā)現其中不少都打了眼,如田弘墓出土的那些金幣,這說明這些金幣就是被懸掛在身上的。

寧夏固原博物館藏九龍山唐墓出土金面飾寧夏固原博物館藏九龍山唐墓出土金面飾

  九龍山隋墓出土金冠飾研究

  九龍山的墓群是2004年我們配合銀武高速公路建設發(fā)現的,當時一共發(fā)掘了100多座墓葬,其中明清墓葬60多座,漢墓40多座,隋墓4座。

  4座隋墓都是粟特人的,金冠飾出土于編號M33的墓葬。粟特人在進入中國以后,其葬俗發(fā)生變化,不實行火葬了,但是仍然沒有葬具。不像中原地區(qū)的人有棺木,我們發(fā)現的粟特人的墓無一例外的都沒有葬具。雖然有石棺或石床,但是沒有棺木。

  M33是夫婦合葬墓,所有金飾都戴在男性身上。這具男性的遺骸戴著金冠飾、下頜托,還有金帶扣。

  金冠飾兩頭有兩個眼,用來系冠用的。這件金冠飾是一件典型的祆教的遺物。其圖案共分四組:中間是一個月亮環(huán)抱著太陽,在祆教藝術里叫“兩月環(huán)日”;左右兩側各有一組對稱的飛鳥裝飾;第三組是左右兩側各一的太陽,與第一組類似;第四組,有點兒像蟬,但是這個還沒有依據,因為祆教里面沒有崇拜過蟬。金冠飾和配套的下頜托上,只要有空白的地方,都以聯珠紋裝飾。聯珠紋是以鑿刻的方式制作出來的,即在薄薄的金箔上鑿刻而成,這種手法在早期中國的工藝中是不存在的,也是一種外來的事物。

  對于這件金冠飾是祆教遺物的判斷來自于多方面。“兩月環(huán)日”即祆教的經典概念,在芝加哥藝術館藏阿富汗發(fā)現的薩珊國王的頭像上能看到一頭像,其中上面有兩月抱日,與金冠飾上發(fā)現的很相似。鳥神,即對鳥的崇拜也是祆教的特征,在阿富汗所發(fā)現的公元6世紀的一件銀盤中,即有日月崇拜與鳥神的圖案。另外,在波斯的銀幣上也有大量的日月圖案,在日本奈良所藏的一件唐代織錦上也有太陽的形象。祆教在傳到中亞之后,派生出很多神,比如娜娜女神,女神的頭上就帶著日月形象。

  在中亞地區(qū),日月冠是非常普遍的一種東西。在中國境內出土的粟特人墓葬中,也有日月崇拜的圖像。如西安的北周史君墓,出土的圖像中的祭司,頭上戴的冠也有日月造型;西安安伽墓右側屏風第一幅上的祭司戴著的冠上也是日月圖像,在石塔正面的帳上也有表現日月形象的造型;西安虞弘墓的石槨壁上的浮雕第九圖上,也有一位頭上戴著日月冠的祭司。這說明,從古代伊朗,一直到中亞,無論是國王的頭冠,娜娜女神的頭冠,還是進入中國之后,都能發(fā)現日月造型,這說明日月圖形是認定祆教的重要符號。所以九龍山M33發(fā)現的這件金頭冠也是祆教的器物。

  鳥神的圖案在中亞地區(qū)也都能找到。《阿維斯塔經》中也多次提到,鳥既是戰(zhàn)神,也是吉祥物,所以對鳥的崇拜也是祆教的一個標志。法國盧浮宮展出的半人半鳥的神即祆教神。阿富汗的巴米揚大佛東大窟頂的太陽神的圖案上,也有鳥翼人。

  從日月形的圖案和鳥形的圖案這兩點,都證明了這件冠飾是祆教的。

  另一個線索是下頜托。下頜托在中國發(fā)現得很多,現在對于其認識有個共識,即它是帶有宗教意味的,但是究竟是哪一個宗教的,不同的學者有不同的觀點。下頜托未必都是宗教信仰的產物,可能還有很多其他的來源。但是固原九龍山出土的這件下頜托,我認為還是具有祆教特征。

  在史君墓、虞弘墓等都能發(fā)現戴著口罩的祭祀圖像。祆教的祭司在祭祀的時候,要戴口罩,因為他們認為人的呼吸是不潔凈的,所以在祭祀時要避免將口腔的污物沾染到祭壇,F在,就有學者認為下頜托就是那口罩。

  具有祆教特征的冠飾,再加上祆教特征的下頜托,那么更促使我們相信這是祆教的墓葬。九龍山的墓葬具備了所有祆教墓的特征,如沒有葬具,金銀器比較多,墓葬規(guī)模與中原不同,而最后經過中科院考古所對人骨的鑒定,其為短顱高加索人,實際上就是生活在中亞一帶的人群。

  由于陪葬品與墓葬內部的情況與前述史氏墓、李賢墓等不同,但又出土了金冠飾與下頜托,我更進一步大膽地猜測,這位墓主人可能就是祆教的祭司。當然,這一觀點還需要新的發(fā)現。■

  (作者系寧夏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員,本文系根據作者在上大美院講座整理,標題與小標題系編者所加,韓少華整理)

  來源:東方早報藝術評論

>更多相關文章
網友評論
用戶名: 密碼:
驗證碼: 匿名發(fā)表
地方新聞 | 國內新聞 | 國際新聞 | 社會與法 | 社會萬象 | 奇聞軼事 | 娛樂熱點 | 明星八卦 | 綜藝大觀 | 影視快訊 | 樓市資訊 | 地產要聞 | 地方特色 | 飲食健康 | 廚房百科
車界動態(tài) | 新車上市 | 購車指南 | 體壇要聞 | 籃球風云 | 國際足球 | 中國足球 | 投資理財 | 證券基金
關于本站 - 廣告服務 - 免責申明 - 招聘信息 - 聯系我們

版權所有:中地網,未經書面許可不得轉載。
本站所刊登的各種新聞,信息和各種專欄資料,均為中地網版權所有,部分作品由用戶提供,如有侵權,請及時聯系刪除,本站所做之廣告均屬其個人行為,與本站立場無關。
網站新聞爆料:924028811@qq.com  網站廣告投放(+86)0851-83809958  手機:15086320111   QQ:924028811   技術支持:貴州中地文化傳媒有限公司
備案標識貴公網安備52050202001312號     黔ICP備12003314號-3 


中地網版權所有,未經許可,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 © 2015-2022
www.arpwindows.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