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江縣:多姿多彩的民族文化與飲食文化(圖文)
雙江是全國唯一由拉祜族佤族布朗族傣族聯合自治的多民族自治縣,境內居住著24種民族,少數民族人口占總人口的44.47%,各民族在長期共融中形成了風俗各異、多姿多彩的和諧多元民族文化,是云南乃至中國和諧民族文化的縮影。
傣族潑水節(jié)(吳永達攝)
拉祜族是古代西北青藏高源氐羌族的后裔,其文化源遠流長,豐富多彩,民間文學資源豐富,有創(chuàng)世史詩《牡帕密帕》、遷徒歌《古根》、祭祀歌《斯給納斯》、《哈空》、《開山禱詞》等;拉祜族的舞蹈“嘎克”(打歌)歷史悠久,名目繁多,風格獨特,舞姿古樸,豪放瀟灑,優(yōu)美生動,內涵豐富,耐人尋味,代表作有《大路歌》、《追山歌》、《簸米歌》等。
拉祜族舞蹈目前全縣已搜集到86種,其中72種較為固定,拉祜族的“72路打歌”,是迄今為止發(fā)現的最為完整的拉祜族民間歌舞文化遺存之一。拉祜族對苦蕎粑粑有特殊的感情,傳說天神厄莎把蕎種傳予拉祜族時授意蕎葉做菜、蕎面做食、蕎殼做枕、蕎桿做床,蕎對拉祜族來說全身是寶。為讓拉祜族記住蕎的功能,天神厄莎將天機表現在蕎粑粑上,當烤蕎粑粑時,表面會出現許許多多的美麗的星月圖案,貼近石板的背面會有山川、樹木圖案,寓意為表面敬天、背面敬地,讓拉祜族一吃到蕎粑粑就想到天神厄莎的授意,感恩大自然的饋贈。
多元民族文化
佤族是能歌善舞的民族。“會說話就會唱歌,會走路就會跳舞”是佤族人的口頭禪。佤族常見的舞蹈有“圓圈舞”、“甩發(fā)舞”、“舂米舞”等。逢年過節(jié)、婚喪嫁娶、起房建屋,佤族群眾都會自發(fā)組織起來唱歌跳舞。他們唱歌的調子很多,主要有以《木鼓調》為主的哀歌,以《賀新房》為主的喜歌,以《蘆笙調》為主的歡歌,根據不同的內容唱不同的調子。雞樅陀螺為雙江佤族所獨有,相傳起源于“三國”時期,是雙江沙河東等村佤族最早祭祀活動用品之一。
隨著歷史的變遷,形成了今天全國獨一無二、富有難度技巧的民間體育奇葩。佤族具有自己獨特的飲食文化。雞肉爛飯,是佤族待客的上等佳肴,因加工雞肉的方式和程序不同而分為手撕雞肉爛飯和刀剁雞肉爛飯兩種。其原料為大米、雞肉、茴香、薄荷、香蓼、阿佤芫荽,以及花椒面、草果面、辣椒面、鹽巴、味精等作料。其做法是將宰殺好的雞洗凈置于砂鍋內煮熟,并用手撕碎或者用刀剁碎待用,選上好的大米或糯米淘干凈入鍋內加大火煮爛,然后放入加工好的雞肉和其他各種佐料即成。佤族雞肉爛飯具有味辣香鮮,十分可口,大眾皆宜食用。
雙江多民族文化
布朗族是一個總人口不到10萬人的全國特有民族之一。雙江的布朗族共有3213戶12475人。布朗族的詩歌、神話、故事、傳說,以質樸健康的思想內容,瑰麗多姿的藝術形象,反映了本民族的歷史和這個民族特有的生活、風俗和心理特質。
布朗民歌總稱為“布朗調”,包括十余種曲調。民歌的類型主要有儀式歌、故事歌、情歌、頌歌等。布朗族的神話以講述和說唱的方式敘述,內容主要有關于創(chuàng)世說、人類起源說、人類與大自然搏斗的射日故事等。在神話故事里,最完整、最生動的是《顧米亞》。蜂桶鼓舞是雙江布朗族的傳統(tǒng)舞蹈,布朗族在春節(jié)、潑水節(jié)、關門節(jié)、開門節(jié)及祭祀時都要跳蜂桶鼓舞。
布朗族是心靈手巧的民族,至今仍然保留著傳統(tǒng)的紡織、染布、竹編等古老手工藝,“牛肚被”因其做工精細,柔軟耐磨,冬暖夏涼等特點如今成了饋贈貴賓的重要禮物。雙江自制縣境內的布朗族,世居于江邊河個地帶,在他們悠久的歷史長河中,創(chuàng)造了獨具特色的飲食風味。在布朗族的菜譜中,除了與其他民族一樣配用油鹽、醬、醋和辣椒、生姜、蔥、蒜等佐料外,與其他民族菜譜的不同點在于他們將酸筍和橄欖樹皮加以妙用。布朗人以酸筍和橄欖樹皮作為菜譜的配料,可制作數十種美味佳肴。酸筍。布朗族村寨的江邊、河邊、箐邊盛產“江竹”。
每年七八月至十月,收回竹筍,去皮、洗凈,放在杵臼中舂細(也有用刀切成絲的),裝在陶罐中腌,10至15天后即成酸筍,可以存放1至2年。食用時,將酸筍先入鍋用慢火焙干至發(fā)黃,再加油、鹽、辣椒等調料,即可配入各種肉類和蔬菜。酸筍香、脆、嫩,增進食欲。
布朗人在長期的生活中,總結出酸筍有以下幾方面的優(yōu)點:一是具有健胃消食的作用。食用配有酸筍的菜,可以使你胃口大開。二是具有消暑作用,在炎熱的春夏季,人們容易中暑。只要食用配有酸筍的菜,中暑的你立即就會清醒。三是具有預防疾病的作用。布朗人居住于江邊河谷,蚊蟲叮咬都是習以為常的事,并容易引發(fā)各種疾病,他們經常食用酸筍配的菜,總結出酸筍具有預防各種疾病的的功能。四是具有除腥的作用。
布朗人歷史上是守獵民族,他們捕捉的各種野味一般腥味較大,有些家畜、家禽肉也會帶有腥味,在烹制時,以酸筍為配料,其腥味自然消除。布朗族在烹制各種家常菜時,都要放點酸筍。在布朗族的烹飪技術中,酸筍可以配各種肉食和蔬菜。布朗族的婦女坐“月子”時,也要用酸筍煮雞調養(yǎng)。因此,當地的漢族戲稱酸筍為“蒲滿油”。布朗人以橄欖樹皮作為配料的特色菜主要有:橄欖園子、橄欖生、橄欖滴水芋等10多個菜。食用以橄欖為配料的佳肴后,你會感到腸胃舒適。除此之外,布朗族的特色菜還有骨頭生、南瓜生、小飯豆生等等。
佤族風情
- 一碗獨特的涼面(圖文)2016-07-28 02:07:38
- 麗江:吃遍古城香【上】(圖文)2016-07-27 11:07:13
- 怒江:粗糧細做,包谷做的特色美食(圖文)2016-07-27 11:07:52
- 迪慶美食:“九湖一山”的奶渣(圖文)2016-07-27 10:07:21
- 漠沙炒田螺:“紅河第一螺”的美味2016-07-24 05:07:47
- 曲靖:富源八公里 烤雞飄香誘人來2016-07-24 05:07:44
- 曲靖:不可不吃的草根美食(圖文)2016-07-24 04:07:00
- 遼寧沈陽:“硬核混搭”提升文旅“心價比”05-10
- 山西太原:集章“打卡”,逛不膩05-10
- 更多外國人曬出“中國游”體驗05-10
- 廣東:一體化服務迎客來0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