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的文學批評
當我們?yōu)榻ㄔO當代文學批評滿懷焦慮,呼喚建設真誠的、有效的批評的時候,我們實際上對當下的批評話語心懷質疑,對當下的批評感到不盡人意。今天的我們,有人說是處于一個世界日新月異、風云激蕩著的大時代,也有人說是處于消解中心的小時代。不論如何,思想的激蕩應該是文學批評的發(fā)軔,而不是商業(yè)或者其他的東西。如果從事文學批評的人能夠對批評始終報以高度的期許和不懈的追求,也許我們盼望的理想的批評,如狄德羅、孟德斯鳩、泰納、羅蘭·巴特這樣的批評家的再出現(xiàn)當有可能,能夠反映一個時代心理和思想感情,并且回歸藝術本體的批評也當?shù)靡苑睒s。這是對批評大家的期待,也是對原創(chuàng)性思想家的期待,是對理想的批評的期許。而我認為理想的批評當從三個方面向其趨近。
批評的境界:超文學的創(chuàng)造性
文學批評最基本的要求是遵循藝術的、美學的標準,然后用語言文字將自己的思想進行準確的表達。這是基本的常識,不容贅言。但還是要強調一點的是,在當下的文學批評中,多見關于作品思想內容的探討,少見深入細致的藝術分析,也就是說來自文學外部的評判多而來自文學內部的批評少。所以,批評家要注意提升自己的藝術鑒賞力、美學修養(yǎng)以及語言魅力。
在滿足這樣的基本要求之后,再從文學批評本身來看,它和文學創(chuàng)作一樣,有境界高低之分,批評的境界由低到高分為四層:傳播文學信息、豐富作品內容、探討創(chuàng)作規(guī)律和開拓思想空間。在這里談理想的批評,就是追求批評的最高境界——開拓思想空間,這個最高境界意味著批評立足于文學,又達到了超文學的創(chuàng)造性高度。
具體來說,批評的第一重境界傳播文學信息,主要是以淺顯易懂,觀點鮮明的文字介紹一些文學作品信息,它能被廣大的讀者所接受,但還缺乏對作品深層的探討,對作家提高創(chuàng)作水平亦提供不了多少借鑒和促進。批評的第二重境界是豐富作品內容。它注重對作品的語義、技巧、情感、意味和整體內涵的理解與闡釋,往往會揭示出普通讀者未能發(fā)現(xiàn)的意蘊。這樣的批評,能豐富作品內涵,增強讀者對作家創(chuàng)作個性的了解。批評的第三重境界是探討創(chuàng)作規(guī)律。這樣的批評既能解釋普通讀者讀不出的內涵,還能揭示甚至作者也未曾意識到的內涵。比如王國維曾經借用叔本華的“生活之欲乃人生痛苦之源”的悲劇哲學觀,指出《紅樓夢》不同于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樂天精神之藝術,“乃徹頭徹尾的悲劇”的批評。第三重境界的批評能在歷史的、美學的視野之下,對作品的成敗、價值以及文學史的意義進行評估,以大浪淘沙般的真知灼見,在時間的沖刷中,為文學的長河確立一部又一部經典。
在本文中,我探討的是理想的批評。那么,理想的批評所達到的境界就是第四重境界——開拓思想空間的境界。這種批評境界是立足于文學又超文學的創(chuàng)造性的批評。能夠進行這樣的批評的就是有原創(chuàng)性的思想家。舉例來看:別林斯基對普希金、果戈理文學作品的批評中提出典型人物的理論;泰納對音樂、繪畫、文學、雕塑等藝術的批評中提出的種族、時代和環(huán)境的三要素論;巴赫金對陀思妥耶夫斯基和拉伯雷作品的批評中提出的狂歡、對話、復調理論;王國維對古典詩詞的品評提出“造境”“寫境”“有我之境”“無我之境”等等。這樣的批評已不再局限于文學和文藝批評,本身就是文藝思想的創(chuàng)造,從而達到更為高超的境界,即理想的批評高度。這些批評家具有元理論的反思能力,有創(chuàng)新理論的建構能力,是具有創(chuàng)造性才能的批評家。他們的視野已不僅僅局限于文學,而是關于社會矛盾、文化沖突、人性追求、歷史發(fā)展、生命美學等這樣一些深層次問題的探討。他們是哲學家,是思想者。今天,我們期待一流的批評家,更不如說是期待具有原創(chuàng)性思想的思想家。
那么,為了接近理想的批評,作為批評主體的批評家又該怎樣鍛造自己,而有能力向理想的批評邁進呢?
批評的主體:愛智慧
古希臘哲人蘇格拉底說:“認識你自己。”這句箴言是對人本身的思考,它對人本質的審視和質詢是解開人類“斯芬克斯之謎”的答案,也使它成為西方理性主義哲學的開始。由于西方人對這句話的推崇,它被喻為神諭而刻在阿波羅神廟的廊柱上。在人類幾千年的時光綿延里,無論外在的世界發(fā)生著怎樣翻天覆地的變化,但對人本身的認識和質詢永遠是一個原點命題。在這里借用這句話是在省思以文學批評為己任的批評家關于認識自己和自我完善的關系。
西方文化哲學家維柯認為,“認識你自己”首先意味著要求得智慧。他給了一個名詞叫“愛智慧”,指人對人類文化各門知識的攝取,而人類歷史上所有的文化積累都是人們愛智慧的資源。因為愛智慧、因為知識,人才脫離了蒙昧不斷地自我完善,并創(chuàng)造了這豐富美麗的人文世界。用在文學批評家身上,“愛智慧”既是批評家的學識和理論修養(yǎng),批評的專業(yè)知識和水準,更是批評家的理性與情懷。
批評家藉由“愛智慧”進行學習和知識積累而具備了歷史理性。歷史理性表現(xiàn)為批評家對文藝創(chuàng)作與真實生活之間的深刻關系的把握。由此而能將一位作家、一部作品價值的高低,放在特定的歷史坐標點上,經由縱橫比較,看到其在藝術形式、內在意蘊等方面,與前人及同時代相比,有何獨特創(chuàng)造和新的貢獻。
批評家藉由“愛智慧”而自我完善,意味著自身精神境界的提升和人文情懷的塑造。批評家能對作品達到的精神境界的層次判斷來進行文學作品的價值判定,卻并不容易。批評家自身的境界即是批評的境界。此外,文學是以書寫個體為特征的,然而如果我們認識到世界雖然由不同的個體組成,雖然個人具體情境中的悲歡離合有所不同,但只要承認人類所具有的愛恨情仇、悲歡離合的共性,批評家應該面對以書寫個體生存和命運的文學,去體察到人類的生存圖景和命運,由此對人、對世界進行善意的批評。善意的批評并非人情批評,表揚與自我表揚,而是那個被人人時常言說又常常僅作為一個概念出現(xiàn)的詞——人文關懷。批評家的“愛智慧”決定了批評的高度、廣度和深度。批評家能否從一部作品中讀出作家對人民生活苦難的同情,對人生存的同情,這是批評家甄別作品良莠的一個重要尺度,是智慧的、善意的批評之所在。它和習近平總書記所說的“為人民”的文藝思想之間有關聯(lián)性。而有沒有“為人民”的批評水準,可以從批評的文字中得以呈現(xiàn)。批評就是批評家自身“愛智慧”程度的一面鏡子,照出了批評家自身的專業(yè)修養(yǎng)以及理性和情懷。從這個角度看,批評是雙面鏡,既照出了批評對象也照出了批評家自身。所以,批評家要謙虛,時常“認識你自己”,承認自己的不足從而謙虛地“愛智慧”,才能使自己的批評具有較高的品格。
在考慮批評家“愛智慧”而自我完善的同時,理想的文學批評還要求我們考慮批評的效用怎樣實現(xiàn)。
批評的效用:修辭立其誠
文學中羅盤的角色,是由文學批評來扮演的。批評往往就是一種思想的價值指向,這就是批評的效用。這往往和文學以及批評出現(xiàn)的背景相關聯(lián)。劉勰說:“文變染乎世情,興廢系乎時序。” 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文學,一個時代也有一個時代的文學批評。毛澤東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和2014年習近平總書記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都是在不同的歷史時期,對文藝和批評如何發(fā)揮價值趨向和效用的一個期望和引導。今天,我們的文化生活、審美觀念、文學發(fā)展更加多樣化,文學批評者怎樣面對文學的歷史和現(xiàn)狀,繼承優(yōu)秀的批評傳統(tǒng)和學風,勇于開拓創(chuàng)新,適應文學發(fā)展需要,探索文藝理論和批評,傳播新的批評理念,提升批評水平,敏銳地發(fā)出有見地的聲音,是時代提出的課題,也是批評應有的效用。因為文藝批評是能塑造人心,塑造有益于社會的公民的。我想這和習近平總書記所說的價值觀和文藝的引導作用是相通的,也是“為人民”的文藝思想的題中之意。
無論如何,批評的思想價值及其效用更與批評家的批評姿態(tài)相關。那么,發(fā)揮文學批評的效用,首先是要真誠地講真話,這是批評最高貴的行為和風度。批評的價值趨向和效用由于真誠得以實現(xiàn)。
具體到批評實踐中,批評的效用可以以“修辭立其誠”而言之。它意味著批評者(修辭者)持中正之心,懷敬畏之情,以真誠之心,發(fā)出心靈之聲。然而,這樣的基本要求卻仍然是批評的理想。在當下的文學批評生態(tài)中,人情批評、圈子批評等缺乏真誠和風度的批評一定程度上存在,言不及義、不知所云、造作呻吟的批評觸目皆是。這樣的文學批評雖然眾聲喧嘩,甚囂塵上,然而又是多么地易朽,多么地煙云。曹丕說:“文章者,經國之大業(yè),不朽之盛事。”《左傳》以“立德”、“立功”、“立言”為三不朽。張載云:“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在當今整體的社會氛圍中,我們不可能達到古人言說的境界,但古人之語應當給我們以警醒,盡力“修辭立其誠”。面對好的作品你就是歌聲美妙的夜鶯,遇見不良作品就有勇氣做那夜梟和烏鴉。突破不良批評生態(tài)的圍困,做一個相對獨立的文學批評者。真誠的批評也意味著有選擇性的批評,就是只對自己有感受的作品進行批評。而現(xiàn)在我們看到的是許多批評家在各種研討會上侃侃而談,似乎什么都能批評,細想其批評的話語,卻總給人似是而非之感。對文學批評者來說,能以敬畏之心從事文學批評,能及時發(fā)現(xiàn)優(yōu)秀作品并給予真誠的肯定,也能有勇氣批判那些低俗不良的作品,甄別良莠,明辨是非,才能彰顯文學評論的力量。
歌德說:“立身有正道,蔑視天下強豪,絕不折腰……”文人當有傲骨、行正道,批評的風度和立足之本也在這里。
總之,長期以來遭人詬病的文學批評的平庸狀況,無不是在以上三方面存在著較大的缺失。我們與理想的文學批評尚有距離。而未來的文學批評還在路上,希望理想能給予在路上的我們一些光亮,讓我們向理想的文學批評走得更近些。
- “橫渠四句”的內涵及其時代價值2024-01-05 07:01:17
- 曾國藩的讀書思想及讀書風范對后世的影響2016-03-29 02:03:24
- 莊子人生觀的主要內容及對我們的啟示2016-03-29 02:03:34
- 《紅樓夢》脂評“獄神廟”新論2016-03-29 02:03:14
- 中國戲曲的市場基因2016-03-29 02:03:27
- 網絡文學的美學追求2016-03-29 02:03:50
- 《女神一號》:“直男癌”的白日夢2016-03-29 02:03:13